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享受智能时代的各种便利。但也有不少人抱怨,曾在不知情或遗忘的情况下被“偷偷扣款”。在信号新闻近日的一则报道中,“水滴系”平台就是利用自动扣款机制无需重复验证的特性,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实施静默扣费与默认销售(详见《买了3元保险后被水滴保扣走2700多元 扣款金额不固定方式很隐蔽》)。这已不是简单的操作瑕疵,细究起来,这背后是让消费者吃尽哑巴亏的商业逻辑,同样也是一场对用户信任的透支,最终后果只能由所有市场主体共同承担。
自动扣款的设计初衷是确保已订阅服务的顺畅续期,把用户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而“水滴系”却利用了这一授权,将其变为一把可以无限开启用户钱包的“万能钥匙”。平台将履约便利异化为创收工具,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默认开通或续费其他从未明确同意购买的新服务。这种行为短期内确实可以牟利,但从长远角度看,透支的是数字经济的信任基石。
关于自动续费扣款问题,我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部分企业依然“有法不依”。这一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背后有利益驱动是最根本原因之一。扣款通知淹没在海量信息中、扣款名称刻意模糊、取消流程复杂繁琐……这样的设计想让用户全然分辨清楚,坦白讲并不现实。平台涉及自动扣款的金额通常为十几元至几十元不等,单笔金额看似不高,但一些平台活跃用户达千万量级甚至上亿,自动续费带来的收益颇为可观。相较于巨额收益,平台运营者的违法成本却很低。有资料显示,面对自动扣款套路,受访者的维权意愿并不十分强烈,“默认倒霉”、尝试维权和强势维权的受访者比例基本一致。 “沉默成本”成为了平台的核心收益来源,也成为了企业“钻空子”的理由,使得他们乐此不疲。
站在平台以及企业的角度,不断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留存率无可厚非。然而,任何经营策略都不应以损害用户权益为代价。平台能否采取更透明的操作方式,例如在扣款前至少提前24小时明确告知用户,以保障用户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心里有本“明白账本”。毕竟,信任一旦被打破,修复起来非常困难。当他们一次次发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款,自然会人人自危,谨慎授权。最终,那些诚信经营、真正希望用便捷服务用户的企业,也将被迫承受类似于“水滴系”们造成的信任危机,使得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因此而被动拉高。
为避免“自动扣款”功能背后的风险,去年7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就特别关注到自动续订中出现的默认勾选、扣费无提醒、取消难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平台方、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会需及时介入“自动扣款”侵权等问题,以维系健康的消费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订购产品前也要擦亮眼睛,发现权益受损,要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根治自动续费乱象,仍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与其绞尽脑汁“算计”消费者,倒不如从优化服务出发,带给用户更好的会员消费体验,提高用户的黏性,让消费者的每一笔消费都明明白白、心甘情愿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信网评论员 李源菁
[来源:信网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