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日是第38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守正创新,终结艾滋”。面对艾滋病防治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青岛正在探索一条融合传承与创新的特色防治之路。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全球仍有408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920万人还未获得治疗,2024年全球新增感染病例130万例。
青岛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承载着特殊意义。这里既有繁忙的国际贸易港口,又有众多高校和旅游胜地,人口流动频繁,国际化程度高,防治工作面临复杂挑战。随着对高危人群动员检测力度的加大和市民主动检测意识的增强,每年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数量明显增多。然而,青岛并未退缩,而是将挑战转化为创新防治的契机。根据2024年报告分析显示,青岛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量在继续增加,但较2023年同期呈下降趋势,仍属于低流行地区。
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历经数十年,从最初的“恐艾”到后来的“科学防艾”,其间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近年来,青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格局;财政每年投入100余万元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病人救治等工作,各区、市也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针对新形势下艾滋病防治出现的这些新特点,青岛积极探索重点和高危人群的宣教、干预模式,加强综合防控措施,减缓艾滋病病毒向一般人群传播几率。
四十多年过去了,虽然艾滋病目前仍然难以治愈,但不间断的科学研究、巨大的防治投入和长期的宣传教育,也让艾滋病逐渐变成了可控的慢性病。
据了解,我国正不断加快艾滋病抗病毒国产创新药研制速度,多种国产艾滋病抗病毒新药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使我国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摆脱了对国外药品的依赖。我国首创的新一代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艾诺韦林片,以及以其为核心成分的三合一复方制剂艾诺米替片获批上市,实现了国产艾滋病抗病毒药物与国际主流复方单片合剂联合用药方案的接轨。
目前,青岛已建立2个艾滋病确证实验室、74家艾滋病筛查实验室、167家艾滋病检测点,建立了完善的艾滋病实验室检测网络,覆盖10个区、市,并设立38个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包括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控中心和高校医院。全市每年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120余万人次。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各区、市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综合管理服务工作,为每名感染者和病人建立了档案,定期进行随访。抗病毒治疗工作已全部转入定点医院,全力推进抗病毒治疗工作,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规范治疗服务及随访管理。
“生命至上、平等关怀”是人本之正,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与污名,是防治工作的内在要求。青岛积极开展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及时为符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有效落实关怀和救助措施,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服务与管理,提高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生命质量,努力降低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组织开展艾滋病宣传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等“五进活动”;引导全市开展新媒体平台等互联网宣传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宣传模式,为防治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艾”要落于实,“关艾”更要践于行。在保护自己,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面前,绝不可心存侥幸。如果艾滋病控制不好,将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包括人口预期寿命降低、数量减少、素质下降、结构改变等。虽然公众需要对艾滋病的传播保持警惕,但警惕并不等于无限度地放大恐惧,更不是歧视。希望我们都能对艾滋病人多一些尊重与理解,也希望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防艾知识的普及,人类可以在艾滋病的防治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信网评论员 李源菁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