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插上“隐形翅膀”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采访过程中,中车四方股份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该公司持续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强劲支撑高铁持续创新。目前,已经先后建成了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研发试验平台;搭建了高铁领域世界领先的19个仿真平台和17个试验验证平台;打造高铁“人才硅谷”,汇聚了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广泛行业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在这样的研发和激励环境下,梳理近些年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一件件“大国重器”陆续在中车四方股份横空出世:2011年,更高速度等级试验列车创造了时速605公里的实验室滚动试验最高速;2012年,首列城际动车组填补国内空白;2014年,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问世;2015年,成功研制我国首列永磁高速动车组……
今年年内,中国标准动车组预计也将完成线路考核。中国标准动车组在13个技术领域搭建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中国标准”,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化,将成为高铁走出去的又一新利器。也就意味着,从热带海岛到西北荒漠,从零上40℃酷暑到零下40℃严寒,“青岛造”动车组不仅以最快的速度领跑全球,还适应世界最复杂的运营环境。
在旗下产出的动车组驰骋四方之时,中车四方股份也赢得动车组“标准”的话语权,先后在高速动车组领域获得了四百多项专利。完全是中国标准,没有知识产权纠纷,是中国高铁实现出口的必要条件。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已经通过了美国知识产权评估。
国内顶级企业参与
据介绍,中车四方股份驶出的动车组从“引进”到“引领”,高铁在短时间内实现“领跑”,与高效的协同创新密不可分。简单概括,中车四方股份的创新实践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创新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出“组合拳”,发挥倍数效应。
早在CRH380A 动车组研制期间,科技部和原铁道部共同签署并共同组织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在政府主导下,以中车四方股份等10家核心企业为主体,联合我国相关领域优势的高校、研究机构和国家级创新平台,组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创新“联合舰队”。
“这种创新体系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壁垒,使我们可以把国内的创新资源整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又加快了创新效率。”中车四方股份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丁叁叁说。CRH380A的研制,汇集了国内50余家企业、30余家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同参与。2012年,在科技部的主导下,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作为主发起单位,联合16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成立了中国高速列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之后,中车四方股份又发起成立了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丁叁叁说,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主导下,“研发与运营协同展开,创新与应用持续互动”,高铁这种持续、互动创新的过程,也是中国独有的优势。
■市场说话
频频斩获国际大单
在中国香港,2012年,中车四方股份与国际同行角力争锋,在国际竞标中获得香港高速动车组订单;2015年,再次在国际竞标中赢得香港744辆地铁车辆合同,为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地铁车辆订单。在新加坡,先后斩获916辆地铁车辆订单,向发达国家出口高端地铁车辆。在阿根廷,赢得总计709辆、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城际动车组合同。
近期,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印尼高铁等一批海外铁路项目又纷纷花落中国,相继启动或奠基。美国芝加哥当地时间2016年3月9日,芝加哥交通管理局(CTA)发布公告,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标芝加哥846辆、金额总计13亿美元的地铁车辆项目。这不仅是芝加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轨道车辆采购,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最大地铁车辆项目,“中国造”地铁将登陆美国芝加哥。
在高端装备加速“走出去”的同时,中车四方股份还将创新的触觉伸向海外,相继建立了“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泰高铁联合研究中心”、“中英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为高铁出海蓄势。记者 马正拓 通讯员 邓旺强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