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特色
五四广场站浮雕再现历史情景
那么南段10个站到底有什么样的风景?本报记者进行了打探, 五四广场站位于香港中路与山东路的交会口处,沿香港中路东西向布置,地理位置重要。为2、3号线地下二层双岛四线换乘车站。进入车站后,展现在乘客面前的是宽敞的大厅和一根根花岗岩面的柱子,蕴含着对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这段历史的一种纪念,突出五四广场是整个青岛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花吊顶”上的帆船造型表达了扬帆远航的蕴意。
浮雕作品,利用该车站圆形立柱较多的特点展开艺术创作,突破传统浮雕语言,结合和GRC新型的环保材料。以五四时期的青岛场景、人物、建筑等图像浮雕化处理再现了历史情景,艺术语言沉稳而低调,表达对五四爱国的精神的赞扬和纪念。
太平角公园站呈现海洋乐园
太平角公园站坐落在太平角公园的西北角,西面毗邻八大关景区,东面紧挨着刚建成的青岛地铁展示馆。地铁与公园相结合,使得地铁也融入到风景里去。车站顶部设有六个采光井,可以充分地把自然光折射到地下,并且将地面的风景展露到地下,能让市民在乘地铁的同时,还能沐浴着阳光,享受着美丽的自然景色。
高2.55m*长22.05m,8座采光天井悬挂8组雕塑尺寸约2m高。作品表现了青岛海底世界,作品造型灵感来自青岛海域水生物并附带部分文字说明,体现了艺术品的科普教育功能,画面色调明快清丽,色面和形态微妙变化给乘客轻松舒适的感受,8个海洋生物雕塑利用了天井自然光制造了海底世界的错觉。
汇泉广场站有陶瓷壁画
汇泉广场站车站沿文登路布置,车站西端为文登路、栖霞路、延安一路道路交会口。本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在设计手法上,采用传统中西元素与现代材料结合,通过点、线、面的变化,使得整个空间简洁明快。站台的设计也沿用了站厅的设计手法,以达到视觉统一。
命名为《山水同城》的 陶瓷壁画,高2.7m*21m,作者采用抽象的绘画语言,点、线、色面的移动变化,抽象了青岛的山、海、地上地下,诗意地表现了在岛城行旅中的情感,画面绮丽多彩,浪漫抒情。作品采用陶瓷上釉工艺,超大尺寸瓷板使得画面平整接缝少,德国数字喷釉技术,色彩稳定还原度高保证艺术效果。
而中山公园站车站位于香港西路路中,呈东西向布置。本站为地下两层单柱拱形车站。车站周边为著名的八大关景区,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设计手法上,吊顶采用传统欧式元素与现代材料结合,通过点、线、面的变化,使得整个空间具有欧式风格。中山公园站展现的是青岛、行迹与发现 ,运用影像多媒体与传统浮雕的作品,窗帘式的展开,多媒体影像呈现出青岛百年历史轨迹、文化风物。利用多媒体及新影像技术,呈现出多观看视角、时间推移,空间的变化,展示多维的青岛,作品注重公众与作品的互动和参与。
人民会堂站呈现八大关的风貌
人民会堂站车站位于太平路北侧人民会堂广场地下,跨大学路呈东西向布置,本站为两层明挖车站。在设计中,结合了周边的实际环境,营造出庄重的氛围;在设计手法上,采用传统欧式元素与现代材料结合,通过点、线、面的变化,使得整个空间庄重而不失活泼。
陶瓷壁画作品和装饰装修融为一体,较好的利用了车站天地墙的空间,是一次车站艺术语言的突破。画面色调明快清丽,造型简洁准确,青岛建筑、沙滩、海湾、绿树等元素展现八大关自然人文风貌、彰显青岛百年历史文化、海滨风情。
青岛站呈现青岛方言纹脉
青岛站(青岛火车站)车站沿广西路布置,西段为泰安路、费县路、郯城路、兰山路、广西路5条道路交会口,本站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设计上以欧式元素为主,整个站厅采用欧式拱顶造型,利用灯光效果勾勒出梁柱效果,简洁大气,石材的柱子更体现欧式风格。
本站有中央美术学院四副铜镶嵌作品。作品创造性地使用了指纹印记的造型元素,将青岛方言文字化呈现,并组合成青岛老建筑、船等剪影式的造型。体现了青岛独特的地缘性及历史融合性,沉稳而有底蕴。巧用石材铜镶嵌工艺将青岛百年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延安三路站海浪造型
延安三路站车站位于延安三路与香港西路交叉路口。本站为地下拱形车站。整个“天花吊顶”采用虚实结合的分割手法,营造出海面上高低起伏的海浪造型。
江西路站车站位于南京路与江西路交叉口南侧,沿南京路设置。拱形车站,在站厅的设计中,采用中西建筑符号的元素,利用工业化的拱形构架使站厅具有节奏感,模数化的墙面造型力求体现当代工业成就。
车站装修尊重岛城历史文化
在车站装饰设计中,注重整体、遵循简约、突出人性化。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把握好“空间、功能、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了地铁车站装修设计与城市整体风格相符合,体现出符合青岛的独特气质。
首先注重车站的整体空间效果,充分利用材料、色彩、照明等元素来呈现车站室内空间的最终视觉效果,空间设计与公共艺术品一体化,彰显独属于青岛的唯一性。其次突出车站的功能性,注重建筑和装修构件尺度的把握,满足车站空间承载大量人流的特点,符合“以人为本”的标准。提倡简约风格,采用模数化设计,车站主体特征表述精炼,表现出青岛独有的文化特色。
装修材料选择上也考虑了经济、耐用等因素,车站顶棚采用铝合金瓦楞板、铝合金蜂窝板、铝圆通、铝方通,既有利于批量加工生产,又有耐候性、耐久性好的特点,还便于设备安装和运营后的维护与管理;墙面采用烤瓷铝板、柱面采用搪瓷钢板或花岗岩石材,既美观耐用,便于安装又环保经济;地面采用花岗岩,在体现青岛特色的同时又便于铺装和清洁保养。
地面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
以绿色为主色调,在出入口等地面建筑设计中,着力体现青岛特色,吻合青岛印象,将其作为青岛城市记忆或延伸的一个缩影,与周边环境、建筑物有机结合。
首先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将整条线路的出入口按统一风格进行设计,符合标准化、模数化原则,不仅便于识别、节省投资,同时还为运营后的日常维护提供了方便;其次出入口建筑既符合周边环境又独具特色,便于识别,体现了系统性、标识性、引导性;还充分体现了青岛地域文化特色,融入鲜明得城市记忆,使之成为一道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风景。选择建筑材料时充分考虑了青岛海滨城市气候特征,注重耐用性和耐久性,梁、柱等构件采用型钢骨架外包饰面的做法,便于大批加工制造,具有安装简单、维护方便的特点。
出入口方案通过对欧式风格元素的抽象和提炼,采用新古典主义手法,使其更简约并适应青岛不同区域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坡屋顶利于雨水冲刷,有较好的自洁性。顶部采用了镂空的轻质材质的地铁标识,屋顶采用四坡屋顶,便于清洁排水。屋顶构件采用轻钢檩条,既轻盈又充满金属质感。主要立柱采用简化了的欧式柱式,通过柱面凹凸变化,结节处理到位。主要立柱采用简化了的欧式柱式,通过柱面凹凸变化,结节处理到位。栏板色调亦是典雅而有识别性的墨绿色。无障碍电梯造型设计沿用出入口设计风格,采用邮政绿色钢架与玻璃材质结合。 冷却塔主框架色调与出入口一致,采用烤漆百叶,将冷却塔围护,既美观又安全。周边以高大树木进行遮挡。
22座车站90个出入口
地铁3号线南起火车站,终点青岛北站,正线总长约25千米。设22座车站,90个出入口。车站装饰、地面建筑、公共艺术品不仅是青岛地铁的名片,也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地铁车站装修及设计要考虑文化因素,注重景观、文化的展示,做到“一线一主题,一站一故事”。青岛地铁结合青岛独特的地域文化,集聚全国最优秀的设计团队,开展3号线车站装修、地面建筑、公共艺术设计工作。联合市文广新局邀请了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等国内公共艺术设计大师和多位青岛文史专家学者成立了青岛地铁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全过程咨询、指导青岛地铁艺术设计工作。
以“传承青岛城市文脉,发扬青岛城市精神,地上地下映射互动”作为青岛地铁公共艺术创作主旨,以“海岸节拍”作为3号线公共艺术品设计主题,用兼容并蓄的东方文化和欢畅旖旎的海洋文化将各站点进行文化归类,提出了3号线艺术品创作设计意向,作品均出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 地铁艺术品设计,不仅仅具有装饰的作用,还承传了一个城市的创新精神、绽放城市的表情、影响市民的审美情绪,提升整个地铁空间的文化品位。
文/半岛记者 娄花 图/半岛记者 王滨 张伟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