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列车飞驰40年,青岛这座城从铁路末梢变枢纽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每一座城市的崛起,都与它的交通密不可分。改革开放40年间,青岛市的铁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对外联通更加紧密,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客运铁路从最早单一的胶济铁路到如今济青高铁、青盐铁路即将开通,从铁路的末端变身为沿海的铁路枢纽,市区由单一的老火车站,到如今规划建设了四大铁路客运枢纽;列车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年底将开跑的“复兴号”,乘车的环境越来越舒适。乘车票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青岛站迈向“智慧车站”,刷身份证乘坐火车很快就能实现。交通条件的改善势不可挡,城市未来的快速发展正徐徐启幕。
■车站
2030年,红岛站年出行总量将超2000万人次
“离海最近”车站几经扩建
有人说,位于栈桥附近的青岛火车站,有着与生俱来的浪漫气质。很多外地来青的游客一下火车,首先会记住这个中国“离海最近”的火车站。自1904年胶济铁路建成通车以来,一个多世纪里,青岛火车站一直见证了青岛这座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前行。
上世纪90年代的青岛火车站。
上世纪初刚竣工时,青岛站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红瓦黄墙德式钟楼,俨然一座欧洲城堡。40年间虽几经变迁,但这种整体风格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下来。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青岛站的规模仍然比较小,站房的主体为两层楼房,车站主入口有十数级石砌台阶。当时,站内只有一个站台,搭有钢结构的雨棚。
80上世纪年代中期,转换级车型号前夕,全路先进调车组甲班1调在解放型蒸汽机车前留影。
随着青岛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岛站的客流量日益增大,1991年,增设胶济铁路复线工程时,青岛火车站也随之扩建,将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在原火车站北侧新修建了大型二层候车大楼,另在原站址南重新依原来风格建造了南楼,新钟楼增高了3米。
青岛开行的绿皮车。
面对日益增加的客流量,再加上奥帆赛即将举办,2006年,青岛火车站再次实施了改扩建。“当时是先把四方站和沧口站进行了临时扩容,作为青岛站封闭施工期间的替代。”已经从铁路系统退休的孙明先告诉记者,四方站由于场地有限,春运客流高峰时,进站往往要在外面排上很长的队伍。
上世纪80年代初青岛火车站——站台。
2008年8月1日,改造后的青岛火车站投入使用。站房沿广场呈“U”形布局,东、西两侧设有进出站口、售票厅、站台、候车室和贵宾室,南侧设端头出站口。德式建筑风格的钟鼓楼及售票厅局部再次得以保留,与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特点相适应。站内设6站台10股道,可同时停靠10趟列车,运能大大提升。
2016年10月1日,青岛火车站发送旅客9.3万人次,创下建站以来单日发送旅客人数的最高纪录。
随着青岛北站,以及将来青岛西站、红岛站等铁路客运枢纽的投入使用,青岛站的客流将会进一步被分流。但是,青岛站至今还秉持着这样的愿景:厚植半岛、服务全局、放眼全路、走在前列,建成新时代最美城市会客厅,打造中国铁路滨海第一站。
青岛站曾经开行的绿皮车。[来源:半岛客户端 编辑:光影]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