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舆情化石”,指的是那些因舆情处置不当,引发广泛负面影响,进而成为典型案例,在后续舆论场中被反复提及的舆情事件。“舆情化石”一旦形成,对城市形象的损害是全方位且深远持久的。在经济领域,严重刺痛城市产业相关产业,游客出于对旅游体验和安全的考量,往往会对舆情负面的城市避而远之,投资者也会因对城市营商环境的担忧,而减少投资意向;在文化层面,频繁出现“舆情化石”会让外界对城市的文化形象与声誉产生负面联想,长期积累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遭到严重破坏;在社会层面,“舆情化石”会严重削弱公众对城市管理部门的信任,市民对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舆情化石”的产生,是认知和执行力偏差导致的。
对舆情态势和走向的研判能力缺失是一大主因。部分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舆情的敏感度不足,缺乏对舆情潜在影响力的深刻认知。在舆情萌芽阶段,未能敏锐捕捉其发展态势,未能及时介入处理。等到舆情失控才匆忙应对,往往已错失最佳时机,使得舆情不断恶化。
还原事实的表达能力欠缺加剧了舆情恶化。在舆情应对过程中,部分部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遮遮掩掩、避重就轻,试图淡化舆情影响。不仅无法平息公众质疑,反而因信息不对称引发公众更强烈的反感。舆情处置过程中缺乏准确还原事实、清晰表达信息的能力,加之新闻媒体缺位,不能让公众全面了解事件全貌,从而引发更多猜测和误解。
执行能力不足也是关键问题。一些地方缺乏成熟完善的舆情应对预案,面对突发舆情,临时拼凑应对策略,执行过程混乱无序。有的地方虽然制定了舆情应对预案,但是执行力出现偏差,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联动,信息不互通,导致给出的回应相互矛盾,进一步加剧公众的不信任感,舆情不断升级。
对冲信息的传播能力薄弱,使得负面舆情占据主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正面信息若不能及时有效地传播,就难以抵消负面舆情的影响力。部分部门不善于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传播正面信息,无法引导舆论走向,导致负面舆情在网络上肆意传播,不断发酵。例如在应对一些负面舆情时,虽然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但由于没有及时通过合适的渠道向公众传达,公众看不到积极的行动和改变,仍然被负面情绪主导,舆情危机得不到有效缓解。
为有效避免“舆情化石”的产生,必须针对认知和执行力偏差加以改进。构建科学的舆情预警体系,强化舆情态势研判能力;提升还原事实的表达能力,第一时间清晰、准确、全面地向公众披露信息;制定详细、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舆情应对预案,增强按部就班的执行能力;提高对冲信息的传播能力,及时、主动地传播正面信息;同时也要注重事后的复盘与改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提升舆情应对能力。只有高度重视并切实提升认知和执行能力,有效克服偏差,才能在舆情应对中占据主动,塑造积极、正面的城市形象。
文/拾闻客
[来源:信网 编辑:陈烛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