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信号山:文旅舆情为何频现反转?

翻了翻近期的文旅舆情案例库发现,超过六成的热点事件都经历了舆论反转,并且这种“反转”不是简单的剧情转折,而是从“全网声讨”到“真相浮现”的戏剧性演变。这种高频反转背后,藏着三个被忽视的变量。

一是体验评价的“盲盒效应”,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景区。这就好比同样一碗景区豆腐脑,南方游客嫌“太咸”,北方游客觉得“没味道”。旅游体验本就是高度私人化的感知行为。生活在一线城市的白领,可能对民宿的蚊蝇问题零容忍,而习惯乡村生活的游客更在意人情味。主观差异导致舆情初始信息就带着“滤镜”,就像盲盒开箱时有人觉得惊喜有人觉得踩雷,当情绪化描述配上九宫格图片,舆论天平很容易先入为主。

二是流量时代的“修辞膨胀”,当事人的“投诉”变成“控诉”。在短视频平台搜索“景区踩雷”,能看到大量带着感叹号的标题“千万别来!”“这里的商家都是强盗”“这辈子遇到最恶心的服务”。仔细翻看内容,多数是沟通不畅引发的小纠纷,却被包装成黑幕曝光。有个案例印象很深:游客称在泰山被“天价矿泉水”“背刺”,说5块钱一瓶的矿泉水“抢钱”,但是考虑到这些矿泉水是挑山工一步一步挑到山顶,5块钱一瓶的溢价就属于合理范围了。这种“修辞膨胀”在自媒体时代已成常态。当事人为了获取流量,不自觉地把“不满”升级为“愤怒”,把“瑕疵”描述成“丑闻”。

三是调查跑不赢转发,真相拼图的“信息时差”助长虚假信息传播。自媒体时代,一条负面消息能在15分钟内传遍全网,而涉事方的调查可能需要48小时。公众在信息接收时存在天然的“惰性”。面对声泪俱下的控诉视频,很少有人会追问真相是什么。游客控诉1200元一晚的民宿价格太贵,却故意隐瞒了这是有三个房间可以住六个人的套房,而围观者纷纷跟着节奏骂民宿老板黑心。就像看悬疑电影,观众还没看到结局就开始猜测凶手,等真相揭晓时,很多人已经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剧情里。这种“先表态后求证”的习惯,让舆情反转成了必然结果。

文旅舆情的反转不是坏事,它恰恰说明舆论场在自我纠错。但这个纠错过程不应太漫长——当游客回归事实,当涉事机构主动透明,当公众保持理性,让真相跑赢情绪,那些本该避免的反转,或许就能变成真相的及时抵达。

文/拾闻客

[来源:信网 编辑:李源菁]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7/01 08:21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拾闻客
· 责编 ·
李源菁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