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链家随着市场冷热,熟练地玩起“抬价”与“压价”的两面手法时,它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交易服务者,更像是对市场价格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隐形导演”。从早先被曝光的“组团抬价”,到近日的“雇人压价”,链家的戏码不断翻新,但其底层逻辑始终围绕信息不对称与心理预期管理展开。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一环,房产中介本应发挥促进交易、降低信息成本的作用。然而,当链家过度利用其信息优势,其行为可能对市场秩序形成干扰。
在房地产交易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链家展现出对交易心理的深入把握。市场火爆时,通过组织“集中看房”制造房源紧张氛围,巧妙撩拨买家的恐慌心理;市场转冷时,则转向卖家,通过雇佣“假买家”低报价、延长交易周期等手段系统性地瓦解卖家的心理防线。正如一位市民感慨道:“之前是坑买家,现在变成坑卖家了。”无论市场走向如何,链家总能找到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法,而普通交易者则成为被动的一方。
更需要警惕的是,这种利用心理战术干预交易的模式,正有向其他行业蔓延的迹象。从金融产品的销售到各类服务行业的营销,类似的套路屡见不鲜。若不能及时遏制这种趋势,不仅将损害特定行业的健康发展,更会危及整个市场经济的诚信基础。
链家能够持续进行此类操作,与其在市场中的份额及数据控制能力有关。高盛研究报告预测,其母公司贝壳的市场占有率将从2022年的27%增至2025年的30%。以上海为例,链家掌握着超过17万套二手房源信息,形成了一定的数据壁垒。
这一优势给链家带来了两个发挥空间:一方面是控制信息,通过隐藏真实成交价、选择性展示房源,控制市场信息流动,使消费者不得不依赖其提供的、可能被加工过的信息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影响规则,2025年推出的“房客分离”策略,表面是专业化分工,实则通过精细化分割房源与客源,进一步强化了其对交易流程的参与深度。
当链家兼具交易参与者和信息掌握者的双重角色时,其行为容易引发利益冲突,自然缺乏推动信息透明的内在动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很难保障。如果违规操作成为行业“潜规则”,守规矩的企业反而难以生存,这将导致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理念下滑,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更深层次的思量在于,考虑到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中介行业的规范程度关系到整体市场的健康运行。
面对乱象,监管部门已有所行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此类套路已涉嫌民事欺诈。上海市房管局与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已约谈链家等涉事企业,要求开展自查自纠;链家方面也承诺开展“整治虚假带看专项行动”。然而,过往经验表明,缺乏长效机制的表面整改,往往难以根除痼疾。
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调整期,这恰恰是重塑行业生态、重建市场信任的宝贵窗口。要破此局,需多管齐下——强化反垄断监管:借鉴“北京市全域存量住房买卖经纪服务市场”的界定思路,精准识别和遏制区域市场垄断行为,防止平台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推动信息强制公开:建立权威、统一的二手房交易信息平台,强制公示真实成交价格,打破中介的信息垄断,让阳光成为最好的消毒剂。重塑行业伦理:推动行业自律,将诚信服务而非操控博弈作为核心竞争力,重建中介服务的本质价值。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中介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并维护交易各方的信任。链家的“阴阳戏法”,短期内透支的是买卖双方的信任,长期侵蚀的则是房地产市场乃至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根基。要让房地产市场真正健康发展,需要监管的强力纠偏,需要行业的自觉自律,也需要每一位消费者的理性觉醒。只有如此,才能让“隐形导演”无处遁形,才能确保市场的“裁判”公正无私,让每一位市场参与者都能在公平、透明的规则下进行交易。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