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信号山:技术向左责任向右 马上消费金融的“责任实力”何时兑现?

读研期间,小朱累计贷款超过25万元,其中新增贷款大部分用于偿还旧债。近日,信网报道的这一案例,揭示了学生群体在校园贷困境中的挣扎(详见:《马上消费金融等平台仍在做校园贷 硕士生亮学位证起诉》)。与此同时,给小朱提供贷款的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连续数年保持业绩稳步增长,在监管明令禁止校园贷的背景下,其业务是否真正远离了学生群体,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当企业将技术优势用于规避监管而非强化风控时,再亮眼的业绩增长也如建立在流沙上的高楼。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将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内嵌于企业战略核心。对于背靠重庆百货、物美集团等知名企业,拥有国资与产业资本混合股东背景的马上消费金融而言,这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德呼吁,更是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所赋予的必然使命。股东的声誉与实力,不应仅仅为平台提供信用背书和资金支持,更应转化为对稳健经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

强大的股东背景意味着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和更丰富的资源,本应在风控技术上建立更高标准。然而,在校园贷禁令之下,马上消费金融是否有效利用了这些优势,从根本上阻断了学生群体的不当借贷渠道,值得深究。平台同样将“非学生身份承诺书”作为一道简易的“合规手续”,而非倾注与其技术实力和资源相匹配的努力,去构建实质性的、多维度的身份核验体系。技术投入的倾向性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价值排序——商业利益优先于消费者保护。

“非学生承诺”已成为网贷平台规避监管的主要工具,但这种形式上的“合规”手段能否真正免除平台责任?北京浩天(上海)律师事务所的单正国律师指出,消费金融公司之所以将这类条款写入合同,旨在通过形式条文规避自身责任。但在法律实践中,借款时让客户默认或者强制填写的“非学生承诺”并不能成为免责证明。对于马上消费金融这样股东结构稳定、理应追求长期价值的机构,更应深刻理解,真正的合规风险不在于一纸承诺能否免责,而在于是否建立了经得起检验的内控机制。股东方的稳健经营理念,理应促使平台超越纸面合规,走向实质风控。

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群体在借贷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主体责任。部分学生在急于用钱的情况下,未能仔细阅读规则就轻率地点击“非学生承诺”,这种草率的行为无形中为后续的借贷纠纷埋下隐患。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群体普遍存在认知局限、金融知识不足等问题,对平台无孔不入的推广恐难以招架,这种“风险认知不对等”使得平台更应承担起保护责任。

平台常以技术局限为审核缺位辩解,但事实是,对于马上消费金融这类持牌金融机构完全可以通过正规渠道接入学信网进行学籍核查,或采用公积金缴存、征信报告等替代方案进行身份核验。这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不是技术不能,而是企业不愿。想借钱的大学生主观上没有如实告知的意愿,想把钱贷出去的平台也没有严格审核的积极性,双方的利益驱动共同导致了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

马上消费金融在其企业宣传中常强调“科技赋能金融”“负责任金融”的理念。但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需要体现在三个实质性层面:在合规责任层面,平台将“非学生承诺”作为违规校园贷的“遮羞布”,已存在严重缺失;道德责任层面要求企业应该主动避免对弱势群体的潜在伤害,而无孔不入的校园营销显然与此背道而驰;战略责任则意味着将社会责任纳入长期规划,但当业绩与风控冲突时,平台往往倾向前者,这种短视行为终将损害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马上消费金融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逆转了去年增利不增收的局面。不过,亮眼的业绩之下也有隐忧。马上消费金融还被质疑涉嫌“暴力催收”,面临着合规高压的情况,也为冲击上市的前景埋下了不确定性。平台在维持较低不良率的同时,其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的投诉量依然可观,内容涉及催收方式、信息透明度等。这引出一个尖锐问题:优异的资产质量表象,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有争议的贷后管理手段来实现的?任何以损害用户基本权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财务指标的行为,都是对股东长期价值的透支。

截至2024年,我国狭义口径的助贷市场规模已达万亿元。据艾瑞咨询预测,2028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助贷余额规模将达5.9万亿元。随着助贷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平台责任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

作为头部平台,马上消费金融有责任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更高的风控标准,而非利用技术优势打“擦边球”。正如业内专家强调:“做不到100%身份识别,学生贷款、校园贷款一笔都不要放款。”金融科技的使命不是用技术绕过监管,而是重塑金融安全。对于拥有技术优势的平台而言,避免违规校园贷是最基本要求,主动加强风险防控才是真正尽责。有机构已开始收紧助贷客户,将对接“学信网”作为必要条件,这无疑是正确方向。

与此同时,监管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25年《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的提升,都预示着钻空子式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行业洗牌也在加速推进,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已从10年前的约8600家减少到5385家。在这一背景下,头部平台更应珍惜市场地位,将精力放在合规建设而非短期业绩上。

一家受惠于强大股东支持并获得市场领先地位的金融科技企业,其卓越不应仅由财务数据定义,更应由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来衡量。股东的背景不是逃避责任的“护身符”,而是强化责任的“助推器”。在这个意义上,马上消费金融需要实现从“资本实力”到“责任实力”、从“规模领先”到“价值领先”的转变,这不仅是其自身行稳致远的关键,也是对整个行业释放正确信号、不负股东与社会期望的真正担当。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孙宝震]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9/24 16:21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秦璐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