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衣食住行、娱乐消费愈发依赖网络平台,平台经济已深度融入大众生活肌理,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经济形态。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平台将算法异化为 “算计” 用户的工具。老用户比新用户贵、越搜索越贵等看人下菜碟的定价策略,正是大数据杀熟的典型案例,不仅刺痛了消费者,更在持续透支平台经济的信任根基。
所谓 “大数据杀熟”,本质是平台利用用户的消费数据,对不同用户进行差异化定价。如今,这一现象已从最初的机票、酒店预订领域,渗透到外卖、网约车、电商购物等几乎所有互联网服务场景,形成对消费者日常生活的 “合围之势”。
当用户画像的精准度与动态定价的利润率形成显性正相关,算法便极易偏离公平轨道,沦为逐利工具。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 “杀熟” 的投诉量已累计上万条。有消费者表示,在携程订机票,同一个时间,两部手机同时查询订票,给出了不同的价格。还有消费者投诉,在智行App搜索机票,越看越贵。除了订机票,外卖也存在“杀熟”行为。有消费者称,同一时间、地点,在淘宝闪购外卖点同一家店外卖,88vip比普通用户的贵。诸多投诉背后,折射出消费者对平台算法透明度的质疑,更叩问着平台利用数据优势 “收割” 用户的伦理底线。
从法律层面来看,“大数据杀熟”暗藏多重侵权隐患。平台未经用户明确授权,擅自收集消费习惯、支付能力等敏感数据用于差别定价,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关于个人信息控制权的规定。从消费权益角度,平台通过隐蔽算法隐瞒价格差异,导致消费者无法判断真实价格水平,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的消费者知情权相悖。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忠实用户被迫为信任买单,不仅挫伤消费信心,更可能引发 “劣币驱逐良币” 的市场扭曲,破坏行业长期发展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针对 “大数据杀熟” 的行政处罚与司法维权,仍面临现实层面的多重阻碍。面对争议,平台往往不会直接承认 “杀熟” 行为,反而常以 “差异化营销”“动态定价” 等商业策略之名,为算法主导的价格差异进行合理化包装,模糊了正常商业操作与侵权行为的边界。对消费者而言,即便敏锐察觉自身可能遭遇 “杀熟”,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也绝非易事:一方面,价格差异的成因难以追溯,消费者难以收集到能够直接证明平台 “杀熟” 的关键证据;另一方面,诉讼过程中时间、精力与经济成本的投入,往往超出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范围。多重困境之下,大多数人最终只能选择默默忍受,难以真正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如今,平台经济已明确从流量竞争转向信任竞争,算法的公平与透明将成为未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平台经济的头部企业更需将 “自律” 从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既要主动打破算法 “黑箱”,向公众披露定价逻辑,让价格波动有据可依;也要将用户权益置于短期利润之上,用透明化、公平化的运营模式重建用户信任。作为行业标杆,这些企业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口碑,更深刻影响着整个平台经济的价值导向。唯有坚持算法正义,才能为行业树立 “技术向善” 的范本。
面对“大数据杀熟”,消费者并未被动承受,而是开启了一场与算法的博弈。不少年轻消费者开始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反向驯化大数据。例如,定期清除App缓存数据以避免被平台标记为 “高价值用户”,专门保留新账号获取新人优惠,甚至在下单前特意让家人朋友帮忙查询价格。这些举动看似是对 “杀熟” 行为的有效反抗,背后却藏着消费者对平台经济的集体失望。更关键的是,“反向驯化”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被动策略,消费者始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无法从根源上遏制 “杀熟” 现象。
信任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资产,当平台持续以 “杀熟” 换取短期利益,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便会不断流失。而信任一旦瓦解,整个数字社会的交易成本将大幅攀升。用户为规避 “杀熟” 需花费时间对比多平台价格、清理缓存、注册新账号,平台则需投入更多资源吸引新用户、挽回老用户,最终形成 “双输” 局面。
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更需主动作为。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约谈货拉拉,推动平台规则和算法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这无疑是监管层面应对 “大数据杀熟” 的积极信号。
“大数据杀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公平与正义的社会问题。唯有将算法正义作为技术创新的底线,平台经济才能真正释放其促进消费、拉动增长的正面效应。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不再需要靠“反向驯化”来对抗算法,而是能够在一个更加透明、公平的数字环境中,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这不仅是消费者的期待,更是平台经济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网评论员 赵晓珊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