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信号山:有偿“信用修复”公然挑衅司法权威

近日,信网对社交平台上的有偿”信用修复“乱象进行了报道。这些贴文内容夸张,诸如声称“消除司法案件记录只需20个工作日”,甚至强调“公司老总有高院关系”。(详见《小红书博主引流有偿信用修复 宣称“法院有人”还可加急》)当靠关系修复信用的谎言泛滥,本应规范透明的社会信用修复体系,不仅被公众忽视,更沦为不法分子非法牟利的工具,变相纵容个人与企业对信用、法律的藐视。这既是对司法权威的直接挑衅,也是对社会诚信的侵蚀。

“关系”“法院有人”“能加急”等话术,精准戳中了失信主体的焦虑痛点。于个人而言,不良信用记录可能导致贷款、信用卡申请受阻;于企业而言,信用是向外界反应自身经营状况的镜子,关系重大。这种急于摆脱失信困境、恢复正常生活与经营的心态,恰好成为不法分子诱导付费的突破口。为让受害者心甘情愿支付费用,信用修复账号用“中国裁判文书网截图”营造专业假象,以“7个工作日加急”放大迫切感,再用“老总认识高院领导”说辞打破规则认知,将违规操作包装成捷径。

骗局的矛盾之处暴露了诈骗本质。博主一边在笔记下方用小字标注“虚构演绎,仅供娱乐”规避平台审核,一边在微信打包票“百分百成功”,既宣称“不走层层审批的普通流程”,又承诺“从国家公示网站源头删除记录”。这种分裂恰恰说明,所谓“信用修复”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的诈骗。一份聚焦“征信黑灰产”操盘路径的调研型报告显示,今年3月5日至6月5日期间,围绕“征信修复”相关的互联网发文总量高达17.54万条。庞大的讨论数据背后,是相关人员对修复信用的迫切需求,该报告指出,围绕“信用修复”“征信优化”等话题,黑灰产业链条已高度成熟,借助社交媒体、电商系统等生态完成了“伪装、操控、收割”的闭环套路。

违规贴文长期存在,折射出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治理的缺陷。尽管收到举报后标注了违规内容,但被举报笔记仍能正常查看,审核机制存在明显漏洞。这类内容隐蔽性极强,表面是“经验分享”,实则在评论区引导私信,当用户在评论区询问 “怎么操作”,博主回复“私我详谈”时,这一明确的引流信号未能触发审核干预;当同一账号向数十名用户发送相同的“修复报价”时,也未被判定为异常行为。标注的“虚构演绎”迷惑了机器与算法的审核,骗子却在站外完成交易,仅靠关键词匹配难以识别这类操作。以小红书为例,笔记违规后续处理需经过多个环节,评估处理、删除封禁等操作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周期,慢半拍的处理节奏与诈骗引流短平快的特点严重不匹配,即便信网报道后,小红书账号“长 * 笔记库”已无法搜索,但大量同类引流贴文仍存在,为违规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

有偿信用修复本质是对司法权威的公然挑衅。伪造裁判文书修复截图、宣传靠关系直接撤销记录,这种话术让公众误以为司法程序可以被金钱打通。相关公司以为客户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牟利,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直接挑战司法审查的严肃性。公众看到“信用修复中介”靠虚假宣传轻松年入百万,可能会产生守法经营不如违法敛财的想法,动摇诚信做人的价值判断。“高院关系”“内部渠道”虽多为谎言,但不能排除少数公职人员被渗透的风险,一旦“花钱删案底”变为现实,就会形成当事人行贿、中介公司搭桥、公职人员滥用职权的腐败链条,严重危害社会信任。在骗子的话术中,国家鼓励企业修复征信的正规流程被漠视,修复“信任”的机制,沦为破坏信任的推手。这种从挑衅司法权威到扭曲社会信任的行为,严重背离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初衷,最终只会影响社会信用体系的公平与权威。

信用体系背后是对经济秩序的维护。市场经济中,信用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不是为了让某个企业“社死”,而是希望以此形成对其经营的监督,让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平稳运行。近年来,我国信用修复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明确修复全程免费、流程标准化,“信用中国”平台让官方渠道触手可及,这些政策的初衷是给予失信者改过自新的机会,更是在传递履行义务才能真正修复信用的正确价值观。但“关系”“加急”等乱象存在,不仅损害当事人财产权益,更让公众对信用政策体系的信任大打折扣,甚至让部分从业者产生错觉,认为靠花钱就能摆平失信问题,最终滋生对法律的藐视心态。

根治乱象,平台与监管需要同时发力,更要重塑正确的社会共识。平台应建立更精准的识别机制,对“信用修复”“消除处罚”等关键词关联内容强化人工审核,追踪私信引流行为,对多次违规账号实施永久封禁,最大程度保障用户财产安全。监管层面更需以政策为依据,出台针对“信用修复中介”的专项监管细则,明确将“收取加急费用”等列为违法行为。同时将政策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通过政务大厅窗口、短视频科普等渠道,让信用修复不收费的常识触达公众,消除骗子赖以生存的信息差。并确保符合条件的修复申请高效办结,打消流程繁琐、耗时太久的顾虑。

当平台不再传播违规笔记,当监管让关系修复的谎言付出沉重代价,当公众熟知官方修复路径、尊重司法权威,让信用修复真正建立在司法保障的基础上,这场围绕信用的骗局乱象才能得到根治,社会信用体系的公平底色也将真正彰显。

信网评论员 王熠冉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9/28 09:15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王熠冉
· 责编 ·
陆云琦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