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信号山:银行取现“设卡”是反诈压力下的责任转嫁

图片说明:图片由AI生成,与正文内容无关。

近年来,公众在银行取现、转账时遭遇“盘问式服务”的现象愈发普遍。为应对反诈监管要求,部分银行对储户资金流动层层设卡,动辄限额、冻卡,部分储户不得不“编故事”来证明资金用途。这种看似“严谨”的风控手段,实则暴露了银行在反诈压力下将责任转嫁至基层柜员、忽视资金流动效率的深层问题。

在“断卡行动”等反诈政策升级后,银行被赋予账户管理“主战场”的角色,开户、转账、取现等环节均需严格核查。然而,制度设计上的失衡导致本应由监管、银行、警方多方协作的“风险识别”工作,最终几乎全压在基层柜员肩上。这就导致柜员面临两难困境:不拦可疑交易恐因 “失职” 追责,拦多了又易因 “刁难客户” 遭投诉。更不合理的是,部分银行将涉诈案件与柜员绩效、晋升挂钩,倒逼柜员为 “自保” 过度核查,甚至索要无关证明,本质是银行将反诈成本转嫁给一线员工,而非靠技术优化风控。

需要明确的是,反诈风控成本绝不能转嫁给基层与民众。若 “压力下沉” 持续,民众会丧失对金融服务的信任,柜员会在 “职能变形” 中疲于奔命、丧失热情。更严重的是, “用钱难”、企业资金流动不畅,会让社会资金陷入 “不敢用、用不了” 的僵局,拖累经济循环,还将产生庞大的社会沟通与经济成本,最终损害整个金融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风控措施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社会资金流动效率。如今,银行的 “设卡” 早已不是个体的小麻烦,而是演变成了影响经济循环的系统性问题,其负面影响正沿着个人、企业、宏观经济的链条层层传导。对于普通人来说,紧急医疗、教育缴费等刚性需求可能因账户限额、冻卡而延误。例如,某微博大V爆料称,工商银行在未提前通知的情况下降低其账户支付限额,导致购买黄金时无法付款,修改密码后仍触发风控需柜台解锁。还有储户吐槽称,被工商银行限额后,带着身份证和银行卡到网点也解不掉。此类案例折射出,银行风控的“一刀切”可能直接侵害储户合法权益。对企业来说,银行给资金设卡,会让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中小企业依赖银行账户进行日常结算,若频繁遭遇限额、冻卡,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员工工资延迟发放,甚至错失商业机会。资金流动效率是消费与投资的基础。当大量资金因银行风控“躺”在账户中无法活跃使用,国家“促消费、扩内需”的政策目标将难以落地。

银行并非没有优化风控的手段。当前,多数银行已部署智能风控系统,可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交易。然而,在取现、转账等环节,系统对“真实需求”与“可疑交易”的区分仍不足,导致人工干预过多。例如,有留学生因为银行卡限额而无法缴纳学费、也有人抢到国补券后,因为限额无法购买电子产品。这表明,银行的风控逻辑仍停留在“怀疑优先”的阶段,而非通过技术实现“精准识别”。

深究背后原因,利益考量或许是关键。资金沉淀在账户中,能为银行带来稳定的存款收益,而放宽限额、优化系统减少人工干预,可能会降低这部分短期收益。但这种短视行为,终究是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当储户因频繁 “被设卡” 失去信任,当企业因资金流动不畅选择其他渠道,银行终将面临客户流失、声誉受损的后果,甚至可能因违背政策导向遭遇监管问责。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人民银行明确提出,取消对个人网银相关支付交易限额。这标志着电子支付从“小额便民”向“全场景覆盖”转型。对消费者而言,大额支付需求将得到极大满足。无论是购置房产、跨境交易,还是参与高端消费,资金流转都将更加顺畅。国家对资金流动性的限制逐步放松,背后是激活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深层考量。在 “促消费、稳增长” 的政策导向下,打破支付环节的额度壁垒,既是为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 “松绑”,也是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资金周转 “提速”。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连接国家政策与消费者的核心传导者,更应成为政策红利的 “转化者”、资金流动的 “护航者”,在政策落地与用户体验之间搭建起高效桥梁。

反诈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但不应以牺牲储户合法权益与资金流动效率为代价。银行需在风险防控与客户便利间找到平衡点,让资金真正“活”起来,为消费与投资注入动力。否则,所谓的“风控严管”终将沦为阻碍经济循环的“人为堵点”。其实关于取现难、开卡难的讨论,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话题,而是藏在每个人日常办事的细节里。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些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的纠结、困惑或是小插曲,都值得被看见、被讨论。不妨在评论区聊一聊,让我们一起倾听更多真实的声音。信网热线:0532-80889431

信网评论员 赵晓珊

[来源:信网 编辑:孙宝震]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9/29 09:34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赵晓珊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