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信号山:公益引流商业变现透支善意 “水滴系”的路还能走多远?

近日,两则关于“水滴系”产品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一则是毛女士在水滴筹捐款后,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水滴保”连续扣缴7个月保费(详见《网上献爱心却被水滴筹背刺 用户被诱导投“水滴保”自动续费扣钱》);另一则是王先生接到所谓“医疗补贴”电话,点开链接却直达保险购买页面(详见《催促领补贴的电话其实是推销广告 水滴保用“医疗补贴”当诱饵卖保险》)。这两起看似独立的事件,共同撕开了“水滴系”以公益为饵、行营销之实的商业模式面具。

水滴筹自上线以来,凭借其大病众筹模式,汇聚了数亿用户的善意,帮助了无数家庭,其社会价值本不容否认。然而,光鲜的公益外衣之下,藏着一套精密的商业算计。水滴筹所属企业为北京水滴互保科技有限公司,与水滴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同属“水滴互助”集团。水滴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属于保险经纪公司,显示与全国超过60家知名保险公司合作,涉及医疗、重疾、意外、寿险、年金等人身健康险多类险种。而水滴公司的核心模式,正是通过水滴筹这一公益平台获取廉价流量与用户信任,再将其导向水滴保进行商业变现。这种“公益引流、保险收割”的路径,从根源上模糊了公益与商业的边界,让善意成了商业的垫脚石。据《中国慈善发展报告》独立问卷调查,水滴筹的用户满意度已从2020年的95% 骤降至2024年的60%,数据的背后,是公众逐渐冷却的热情与日积月累的失望。

当公益的初心被商业的算计所裹挟,社会的善意还能被消耗多久?水滴筹曾以其强大的传播力成为照亮无数家庭的温暖灯塔,也为无数家庭点亮生机。然而时过境迁,从辽宁阜新的伪造网站骗捐,到湖北宜昌的“新房晒筹”,再到河南的诈捐事件,水滴筹平台频频上演的“荒诞剧”,不断践踏着捐款人的爱心。信任本是公益最宝贵的资本,但这种“精明”的商业模式,实则是在透支全社会的信任储备,无异于一种自毁长城的短视行为。

更值得警惕的是,新闻中揭示的扣费与营销乱象,直指互联网保险领域精心设计的陷阱。用户仅需点击链接、填写手机号,就可能生成“默认保单”,而短信发送方“有利保”等第三方公司身份成谜,监管缺失。《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明确规定,不得以默认勾选、限制取消自动扣费等方式剥夺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技术本应服务于人,但在此类设计中,便捷成了诱导消费的幌子,个人信息成了公益的“附属品”。

当善心一次次被“背刺”感所取代,公众的警觉心便会取代同情心。水滴筹的运营数据已敲响警钟,据水滴筹年度运营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平台捐款人数从2023年的1.25亿人次降至1.02亿,捐款金额从162亿元缩水至138亿元。没有了信任,谈何公益?没有了善意的自发之举,水滴筹又谈何引流?平台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或将面临巨大挑战。

一个真正想健康发展的平台,必须重新审视其商业伦理,在公益与商业之间划出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各利益方应明确并压实各渠道销售行为中的管理责任,推动建立完善的合规管理机制。有关部门必须严格管理,对利用公共信任进行商业欺诈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唯有如此,才能守护住那份最宝贵的、驱动公益前行的社会善意。

信网评论员 李源菁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0/23 08:49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李源菁
· 责编 ·
王熠冉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