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预付券沦为“空头支票”,消费者的权益保障该从何谈起?眼看着手中的元祖雪月饼提货券在10月31日即将过期,许多消费者却面临“一盒难求”的窘境。商家以“换普通月饼”或“四折回收”作为回应,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详见:《元祖雪月饼只卖券不生产 提货券眼看过期成废纸一张》)近年来,月饼券、蟹卡等预售类商品“兑换难”问题频发,反映出部分商家重售券、轻履约的经营弊端。
作为时令性极强的商品,月饼的生产与销售高度集中在中秋前后,提货券本质上是“预售工具”。对商家来说,提前售券能精准锁定需求、回笼资金、缓解运营压力,基于预售情况充分备货、保证产量,确保供需匹配;于消费者而言,提货券便于馈赠亲友、灵活安排提货时间,本是双赢的商业模式。但现实中,部分商家仅凭极低的印刷成本大规模发券,不考虑备货情况,直接让“预售”变“虚售”、“诚信履约”让位于“套路获利”,使这一模式偏离初衷,成为圈钱和引流的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月饼券市场滋生的“证券化”乱象,进一步放大了风险。所谓月饼券“证券化”,是指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买卖月饼券的职业黄牛,这些黄牛以低于面值的价格从市场上收购月饼券,然后再以接近面值的价格卖出,从中赚取差价。更有甚者,月饼厂家干脆和经销商合作,通过高价销售礼券再低价回收的方式“躺赚”差价。这套灰色玩法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挤占了真实的消费需求,为大规模的“兑换难”埋下伏笔。
元祖所暴露的“兑换难”问题,并非孤例。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有不少与元祖类似的“陈年案例”。从烘焙品牌85度C因月饼券兑换设置多重障碍而屡遭投诉,到各类蟹卡、粽子券在节前热销、节后“蒸发”,类似乱象已成行业顽疾。其背后,是一种将“未兑换率”直接视为“利润点”的畸形商业逻辑。商家故意设置种种兑换门槛,如限定时间、指定门店、每日限量等,赌的就是消费者“嫌麻烦不兑换”或“遗忘有效期”。
从法律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等早已为消费者撑腰,明确要求预付费消费需按约定履约,不记名卡有效期不少于3年,“过期作废”属无效条款。但法律的“牙齿”为何难以咬合?监管的滞后与乏力是主因。目前监管多依赖于事后投诉与调解,对商家发券前的资质审核、发券量与实际产能的匹配度缺乏前置性约束。这导致部分商家可以近乎“零成本”地预收资金,却无需提供足额的履约担保,一旦经营波动,风险便悉数转嫁给消费者。
打破预付费消费困局需多方发力。监管必须从事后调解转向事前预防:要求商家发券前公示产能与兑换细则,实行“发券量与产能挂钩”,从源头杜绝超发;同时建立预警平台,监测投诉数据并对高频违规商家及时约谈曝光。管理规范也需细化,如明确节日类预付凭证过期后应退余额或延期,严禁“过期作废”,并将履约信用与企业评级挂钩,形成长效约束。企业则应诚信经营,正视消费者诉求,要么补货保障兑换,要么依法原价退款,并建立“售券—产能”联动机制,严守“卖多少券、备多少货”底线。
月饼券的本质是信任凭证,既承载着消费者对节日滋味的期待,也关乎企业信誉。当元祖让雪月饼变成“等不到的月饼”,消耗的不仅是自身品牌价值,更是整个预付费消费市场的公信力。唯有企业将履约责任摆在售券利益之前,监管将事前防范落在事后调解之上,才能让每一张提货券兑现承诺,让消费者不再为等货焦虑,让预付费消费真正回归放心、省心的本质。
信网评论员 陆云琦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