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信号山:信息与利息“通吃” 180份网贷协议背后是小花钱包的全方位收割术

新闻漫画,与文中内容无直接对应。(来源:信号新闻)

打开小花钱包,想要申请一笔应急借款,要面对的是“一键授权180份网贷协议”的申请要求。近日,信号新闻通过实测借款流程,发现了该平台的套路。从海量协议中暗藏的高息陷阱,到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后的滥用牟利,用户无论借款与否都难逃被“收割”的命运(详见《小花钱包一键授权180份网贷协议 合同还没看完推销电话就打来了》)。

小花钱包所谓的“资金便利”,是以过度用户信息授权与不菲的综合成本作为交换条件。180份名称相似、内容繁杂的网贷协议暗含高息条款和过度收集的敏感信息,普通人想要看完可能需要花费数小时,而急需用钱的用户往往无暇细究,只能选择“一键授权”先拿到资金。用户黄先生的经历印证了这种设计陷阱,原本约定的利息之外,还藏着一笔此前毫不知情的担保咨询服务费,加上这笔费用后实际利率大幅走高,成为高息借贷。

如果说高息陷阱针对的是借款用户,那么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则将“收割范围”扩大到了所有注册用户。在小花钱包的操作逻辑中,用户的个人信息从完成授权的那一刻起,就可能成为可以变现的商品。只要完成注册并授权协议,哪怕只是查看额度、未提交借款申请,骚扰信息和推销电话就会接踵而至。

在信号新闻实测过程中,刚授权完协议就收到了其他网贷平台的推销短信,追问手机号来源时对方却慌忙挂断,这背后正是用户信息被平台倒卖牟利的表现。而对于真正借款的用户,这些被过度收集的身份证号、联系人电话等信息,又会成为暴力催收的“工具”。正如新闻中提到的案例,黄先生曾与客服约定延迟还款时间,却在期限未到之际,就和亲友收到了 “常年好吃懒做”“下辈子当牛马” 等侮辱性催收信息。

小花钱包之所以能任性地对用户信息与利息进行双重收割,正是180份网贷协议所织就的“责任转移网”为其兜底。一旦用户遭遇暴力催收,或是因个人信息泄露引发诈骗、敲诈等违法犯罪,想要追溯责任源头并非易事。由于180份协议牵涉几十上百家合作公司,个人信息在多家公司间流转的轨迹模糊不清,用户根本无法分辨具体是哪家公司泄露了信息、哪家机构实施了违规催收。这不仅让用户向主管部门投诉时缺乏明确指向,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时更是陷入举证无门的困境。

小花钱包的“收割术”并非个例。部分网贷平台看似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实则更像是将用户当成待宰的羔羊,通过协议套路、信息滥用、高息放贷等手段实现利益最大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个人信息处理应当遵循“最小必要”和“知情同意”原则。并且明确要求经营者提供真实、全面的服务信息。“小花钱包们”这种不管用户借不借,先收割信息再收割利息的模式,把网贷服务异化为“无本万利”的生意,属于典型违法行为。

当金融服务沦为利益掠夺工具,受损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是金融市场的健康生态。一键授权180份协议,收割的不仅是用户的金钱和隐私,更是整个网贷行业的公信力。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权益受损的网贷用户正拿起法律武器奋起维权。期待在监管加码与用户维权的双重推动下,早日彻底斩断违规操作的灰色链条,让网贷行业真正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解决用户合理资金需求的本源。

信网评论员 赵晓珊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1/10 15:47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赵晓珊
· 责编 ·
王熠冉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