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陈先生在办理宽带业务时,意外发现自己名下冒出4张7年前开户的电信手机卡(详见:名下多出4张手机卡!机主懵了:我没办过 温州电信称经办人已离职难追溯)。从“不知情被办卡”到“无法注销”,再到最终以“经办人离职”搪塞流程追溯的一系列操作,看似是场乌龙,实则暴露了温州电信在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与企业责任管理上的失序。
个人信息权是数字时代公民的基本权利,而运营商作为电信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收集、使用和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方面,本应承担起“守门人”的核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示处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但温州电信的涉事号码,既无陈先生的本人办理记录,也无有效授权证明,却能在2018年顺利完成开户流程,这背后绝非简单用审核失误所能解释,反而让人怀疑内部是否存在批量代开、绕过实名制核验的灰色操作空间。
面对质疑,温州电信称涉事号码“从未激活使用”,试图以未产生实际风险来淡化问题本质。可这一说法本身经不起推敲,未激活不等于合规,更无法掩盖“未经授权办卡”的违规事实。若严格遵循开户流程,未经本人授权的号码为何能成功办理?当被追问办卡细节时,一句“经办人已离职”为由拒绝追溯原因,本质上是对用户权益的漠视,更是对自身管理责任的推卸。
企业的合规义务不会因员工离职而消失,流程追溯的缺失,恰恰说明其内部管理存在漏洞,既没有建立有效的事后核查机制,也缺乏对历史业务的全周期监管。种种“谜之操作”的背后,是企业对业务合规性的松懈,也是对用户信息安全的不负责任。从长远来看,这些“幽灵电话卡”背后潜藏的安全风险则更令人担忧。
根据《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规定,同一用户在同一家基础电信企业或同一移动转售企业办理有效使用的电话卡达到5张的,该企业不得为其开办新的电话卡。陈先生名下除原本持有的电话卡外,这额外多出的4张卡,数量刚好满足单运营商5张限制红线的要求。这种卡着上限的办卡方式,显然并非巧合,更像是经办人员刻意规避监管规定、钻政策执行的空子。更严重的是,一旦这些“实名不实人”的电话卡被用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陈先生作为机主,将面临信用记录受损、卷入法律纠纷的巨大风险。
陈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不知情被办卡”“名下多出陌生号码”的投诉屡见不鲜。部分电信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完成业务指标,往往对基层网点的开卡流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默许批量开卡、虚假开户等违规操作。而当问题暴露后,又习惯性地以员工个人行为、历史遗留问题等借口推诿,缺乏主动担责、彻底整改的决心。这种重业绩轻合规的经营理念,是行业责任感缺失的根源,也让用户对电信运营商的信任逐渐消磨。
注销4张“幽灵卡”只是暂时平息了陈先生的焦虑,却无法掩盖温州电信在合规管理上的硬伤。电信运营商手握海量用户个人信息,其合规管理与责任担当,直接关系到千万用户的信息安全与合法权益,更关乎整个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企业主动补齐管理短板,同时监管部门强化监督问责,才能从源头遏制违规操作的滋生。
信网评论员 王荣
[来源:信网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