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信号山:从田间到舌尖 青岛农业如何实现“增产又增收”

种植亩产1400斤的抗病玉米,用无人机一天打1000亩地的农药……先进科技走进田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障,从提高产量到注重质量,再到形成品牌形象,如今青岛正着力打造特色IP为农产品赋予文化属性,壮大“青岛农品”品牌矩阵,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去。

崂山茶农采摘春茶场景。(来源:信网 孙宝震 摄)

科技引领,农业生产增效提速

近年来,伴随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新装备、新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在即墨区段泊岚镇,一位69岁种粮大户种植的“立原296号”玉米抗病性强,预计亩产可达1400斤。另一位农民操控着植保无人机,为玉米喷洒杀虫剂和叶面肥。“以前靠打药机或喷雾器,现在无人机一天能完成1000亩作业,还不重喷、不漏喷,解决了玉米抽穗期打药碾压秧苗和人工效率低的难题。”如今,无人机已成为了田间新宠,2人日作业量可达千亩,新品种和新农业设备升级广受农民好评。

莱西西红柿大棚。(来源:信网 修相科 摄)

数据模型算法的推广落地,推动了田间管理从“靠经验”向“靠数据”转型,平度市粮油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云平台布设农业模型算法,可根据实时数据形成农事指导建议和处方图,为农技人员田间管护提供参考,实现病虫害防治效率、水肥利用率均提升30%左右。

各类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农田中落地开花,有效激活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路径,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收获季节农民采摘果实。(来源:信网 修相科 摄)

文化赋能,打造品牌影响力

以往农产品的销售的多为当地农民摆地摊销售,或者向外批发,所获得的的利润有限,难以靠品牌力量增加收入。在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青岛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培育引进直播电商机构400多个,带动发展农村电商2.8万家,培育出农村电商带头人3100多人,拉动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135.1亿元,有效带动农产品品牌力量发展,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为了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全国,青岛先后组织80多家知名农产品品牌参加长三角农产品推介活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达成签约订单和合作意向1700万元。展会上,胶州大白菜以棵为单位出售,单价30-60元不等,价格相当于普通大白菜的10倍多,品牌溢价的力量令人惊叹。

青山渔村茶田景象。(来源:信网 孙宝震 摄)

如今,崂山茶、王哥庄大馒头、胶州大白菜、平度大泽山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已经家喻户晓。“青岛农品”连续六年跻身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十强,农产品出口额稳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首位,全市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3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3个。

科技的力量为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的温度给增收带来了品牌支持,青岛正高质量推进农业创新建设,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信网评论员 孙宝震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8/01 14:29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孙宝震
· 责编 ·
王熠冉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