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闲置手机,卖家成电诈案件关联人,连同有转账交易朋友的银行账户全被冻结,西安屈女士险些财物两空(详见:《出售闲置手机惹麻烦 货款成“赃款” 卖家和朋友的银行账户都被冻结》)。近年来,相关部门追查电诈案件过程中,不少无辜卖家面对一刀切的账户冻结操作吃了哑巴亏。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让当事人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更忽视了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所谓“善意第三人”,是指该第三人不知道法律关系双方的真实情况的人,通常是指非法交易中不知情的权利人。
这起事件值得讨论的一点是,屈女士作为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被忽视,背后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显现。法律明确善意第三人,初衷是保护无辜交易者的合法权益,更是确保社会的资金流动不受阻碍。当合法取得的资金无法受到保护,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会愈发畏手畏脚,市场的流畅性将受严重影响。
试想,二手市场中,卖家因担心收到赃款,拒绝现金、转账等付款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会放弃交易;小商贩进货时,要逐一核实供货商资金链是否干净,否则就担心货款涉赃被冻结;朋友间的小额代付、邻里间的物品置换,都要签订复杂协议、留存海量证据,生怕一不小心就卷入纠纷。若强制要求交易双方承担无限谨慎义务,每一次正常交易都要付出高昂的时间精力成本,原本活跃的闲置经济、民间小额往来都会逐渐萎缩,社会经济活力也会受到冲击。
在人员复杂、资金流动量大的交易市场上,若要求买卖双方对彼此的身份背景、资金来源进行全面核查,不现实也不合理。屈女士在正规二手平台出售闲置手机,留存了交易相关记录,作为交易合法、价格合理、完全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她已尽到普通交易者合理的注意义务。
然而,现实面临的困境是,涉诈交易资金流动性快、流向复杂,为避免漏追赃款,资金一旦流入账户,不论接收者是否无辜,当事人账户都会被冻结。这种做法表面上是为了保护被害人权益,实际上却构成了对更多无辜公民权利的侵害。先冻结再核查的简化操作,无异于将司法成本转嫁给正常的交易人员,让他们承担本应由执法部门承担的调查责任。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交易者的合法财产权处于不稳定状态。例如,账户冻结不仅影响工资支取、房贷偿还等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导致信用记录受损,屈女士的这次经历无疑为粗放式的追赃方式买了单。
因此,相关部门高效追赃不能只冻结账户,应区分恶意接收赃款与正常合法交易。冻结账户前充分调查款项流水和交易背景,结合交易平台记录、当事人是否有犯罪关联等因素,综合判断款项是否构成善意取得。当账户被误冻结时,对有证据证明是善意取得的账号优先解冻,保障善意第三人基本经济生活。
每一笔合法交易的安全感,都离不开执法部门对无辜人员的保护。当每一笔交易都被细致地甄别,善意第三人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普通人之间的买卖才能充满信任,整个社会的交易环境才能充满活力。
信网评论员 王熠冉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